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2012/8/8 16:36:25 来源: 网络
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616试题名称:中国古代史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1、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开始实行时,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度增加,增加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

  A.农民阶级

  B.大商人

  C.地主阶级

  D.手工业者

  2、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后又实行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

  A.前者赋税轻后者赋税重

  B.前者征税不定时后者征税固定时间

  C.前者不以户口为准后者按户为准

  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3、北魏贾思协所撰写农业科学专着为

  A.农书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4、唐朝前期实行的主要军事制度是: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卫所制

  D.更戍制

  5、历史着名《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几

  D.欧阳修

  6、元朝的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蒙哥

  C.窝阔台

  D.忽必烈

  7、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推动农业商品化的是:

  A.开征茶税

  B.推行市易法

  C.实行赋役征银

  D.发展互市贸易

  8、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9、“商君(商鞅)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变法:

  A.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受到新兴地主大商人支持拥护

  C.适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

  10、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11、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12、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A.国力空前强大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

  D.造船技术水平高

  13、明中后期,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其根源是

  A.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4、唐文化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A.科技上

  B.文学艺术上

  C.日常生活上

  D.宗教哲学上

  15、两汉时期经过丝绸之路先后西传的技术是:

  ①漆器 ②铸铁术 ③井渠法 ④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7、明朝统治者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特务机构,反映了:

  ①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②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

  ③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①②③④

  D.以上四项均不正确

  18、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9、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

  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

  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20、“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共同点,不包括:

  A.由女真人仿照汉制而创立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D.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扩张相适应

  21、元朝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

  A.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

  B.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C.内地汉族向边疆迁居

  D.部分少数民族被同化

  22、张骞“凿空”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平民凭才学可以参政

  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客观影响是:

  ①农业经济的开发区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②缓解了北方因过度开垦造成的环境破坏

  ③导致北方农业生产出现持续衰退的局面④消除了土地资源不足与人口过多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第1、2题,每题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卿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自《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2:(贾谊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董仲舒说)“圣王之治天下也……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渐之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对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2)材料3的立法思想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上述3段材料立法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上述3段材料能否说明西汉是一个法治社会?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

  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2: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3: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4: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1,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2、3、4,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2和材料4,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4)根据材料3和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5)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梗子中间住,北贾南商尽识民。——(清初)何嘉埏《扬州竹枝词》

  材料2: 徽商“食必膏梁,衣必文绣,一婚嫁丧葬,堂食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扬州画舫录》

  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之下,徽属各县书院林立,仅歙县“书院凡数十”。族中弟子有“贫而不能学者”,徽商往往招入家塾,“悉力扶植之”。——《中国十大商帮》

  天顺、嘉靖年徽人王友揽“商于庐……爱庐之风俗淳朴,买田千余亩,购屋数十楹。”

  ——《歙县泽富王人宗谱》

  祁门人胡天禄经商致富,“族人失火焚居,天禄新之。又建新宅于城中,与其同祖者居焉。输田三百亩为义田,以备祭祀及族中婚葬丧嫁及族中贫无依者之资。”——《安徽通志》

  材料3:若夫翠华(指封建官僚)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至于大庆典、大军需,淮商捐输或数百万,……其余寻常捐输,难以枚举。……故商为四民之末,盐商特邀圣主之恩,或召对,或赐宴赏赉,有厚拟于大僚。——王守基《盐法议略》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2指出徽商资金的流向。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该流向对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3概括商人的行为,并分析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三、问答题(第1题,10分;第2、3题,每题20分;共50分)

  1、依顺序列举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和各王朝的名称。

  2、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比较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3、如何评价汉武帝?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