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2/8/13 15:01:43 来源: 网络
分享:

  浙江林学院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注意:请把答案写在考场发放的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答在本试题、草稿纸或其它纸张无效。

  一、比较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必然性与偶然性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4、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2、简述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三、原著理解题(任选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95版

  2、“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它们的内在联系。

  2、人民群众与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

  浙江林学院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比较分析题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0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运用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2分)

  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2分)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3分)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源泉。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为理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分)

  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

  2、必然性与偶然性(10分)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2分)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性的趋势。(2分)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的。(3分)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只是对事物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统一的,(3分)

  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0分)

  相同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都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过程。(3分)

  不同点: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盲目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规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表现为统计学规律。(7分)

  4、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10分)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其行动受客观必然性盲目支配的状态。(3分)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3分)

  自由王国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哲学表达。人们一旦认识了客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必然性,并支配它,使其服务于人类自觉的目的时候,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分)

  二、简答题

  1、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什么特点?(15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性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清界线,唯心主义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6分)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即能动性,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是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6分)

  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的严重缺陷,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分)

  2、简述社会意识的独立性。(15分)

  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3分)

  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以及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3分)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性,社会意识可以超越社会存在,也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3分)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6分)

  三、原著理解

  第1题(15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分)

  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所以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实践具有这种特点,是主客观沟通起来的桥梁或纽带。(7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不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又能使不具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实践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一般来说,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认识和理论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7分)

  第2题(15分)

  动物只有一个本能的尺度,而人具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这两个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和价值两大原则。(3分)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性不能考虑主体需要和利益,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是社会活动统一性原则。(3分)

  价值原则是体现主体尺度的需要,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表现为人活动的目的性,是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原则。(3分)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具有区别的,但人们在实践中可以把它们统一起来,一方面人们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追求更为完善的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6分)

  第3题(15分)

  列宁对物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5分)

  第二,他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意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5分)

  第三,他对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5分)

  四、论述题

  1、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它们的内在联系。(25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7分)

  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经历了量变和质变交替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微小的不显着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突破度的显着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就这样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7分)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过程,通过二度否定、三个环节,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循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分)

  这三大规律的内在联系:

  这三大规律都是从各自的不同的侧面来揭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2分)

  这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它渗透在其他两条规律中,其他两条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2分)

  2、人民群众与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25分)

  人民群众从质上来说是指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从量上来说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0分)

  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且使具体历史进程和历史事物打上明显个人印记的人。其中把那些对历史进步起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称杰出人物。

  杰出人物包括革命领袖以及有重大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艺术家等。他们是自己活动的那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总是比同时代的人站得高、看得远,在各自的领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观点、主张。他们不仅是自己活动的那个领域的历史变革的当事人,而且是历史事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杰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0分)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杰出人物本身就包括在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的一员,而且杰出人物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来组织和领导,我们不能把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既在承认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又要肯定杰出人物对历史的重大推动作用。(5分)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